(中国阜阳地名信息网)
网站首页 |加入收藏 | 联系我们
  • 阜阳地名网
  • 阜阳地名网
首 页 乡镇概况 局部委办 政策解读 文化兴企 标准地图 有机生活 经济合作 法制警世 文明交通 文化旅游 文化交流 名优特产 美好乡村
  • 中国阜阳信息网
  • 中国阜阳信息网
  • 中国阜阳信息网
  • 中国阜阳信息网
文化旅游
 
快捷查询
 
详细信息 当前位置:首页>>文化旅游 >>详细信息
植物与中国地名的变迁
 

水果与地名

 在我们这么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度里,自然界的植物千姿百态,因而以植物命名的地名俯拾皆是,其中有些物产带上了地名,而有些地名也携带着物产。前者著名的有:党参、石榴、哈密瓜、普洱茶、小站稻、莱阳梨、嘉应子、黄岩蜜橘、天山雪莲等,而后者为数更多。

  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,今天都以观赏为主,古人则多采梅果用作调料,其花有红、白之分,果也有白梅、青梅、杏梅、黄梅之别,味均酸甜。南朝齐时,在今湖北东部析置了一个永兴县,因县境有一座盛产梅子的黄梅山,所以隋开皇十八年(598年)索性将它改名为黄梅县了。至今,该县江心古寺中还有一株古老的晋梅,系东晋一高僧所植,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,旧枝业已枯死,新枝从旧枝中发芽、成长而成为树干,仍然挺拔粗壮,还能开出艳丽耀目的白梅花儿呢。明清时期,这个县的劳动人民在采茶调的基础上,开创了一种地方戏剧,道光年间(1821—1850年)传入邻近的安庆地区,日后逐渐扩及安徽全省和江西等地。由于这种戏目来自湖北黄梅县,人们便将它唤作“黄梅戏”。

  今天广东与江西交界处的山岭,历代为南、北交通要隘,秦汉以来叫大庾岭,为五岭之一。唐张九龄开大庾岭路,路旁广植梅树,宋代又倡导满山植梅,于是便产生了“梅岭”一名。北宋开宝四年(971年)改敬州为梅州(今广东梅州市),嘉礻右八年(1063年)又在岭上建筑了梅关。

  李果色泽鲜艳,其中有一个果实呈扁圆形、暗紫红色而味道香脆甜美的品种,叫木隽李。因为吃了之后令人如痴如醉,所以也叫醉李。

  春秋时代,东南沿海地区吴、越两国的分界处,有一个因盛产这种李果而名叫木隽李的地方(故址在今浙江桐乡市东部或嘉兴市一带)。

  公元前496年5月,吴师南征越国,新即位的越王句(gōu,勾)践带兵给予迎头痛击,在木隽李把吴国军队打得落花流水,连吴王阖闾也在这次战争中受伤,回国后就死了。木隽李这个地名,后世不见记载,湮没无闻,以至于它的确切位置在今天什么地方也无从知晓,但今天桐乡市出产的木隽李仍是浙江省优秀名果之一。

  生长在我国的桃树,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很广。在今陕西潼关、河南灵宝一带,商周时代生长着大片的桃树林,因而古时候叫“桃林”;由于此处控扼关东、关西来往的交通要道,所以也叫“桃林塞”。

  隋于此置为桃林县,唐天宝元年(742年)改名为灵宝县。北方产桃,南方也产桃,著名的南朝文学家陶渊明,隐居庐山脚下,写下了有名的《桃花源记》。“桃源仙境”到底在哪里?有人说原型在桃林塞,有的说就在庐山脚下,而有的更说在洞庭湖以南的沅江流域,因而早在宋代就新置了一个县,这便是今天的湖南桃源县。

  唐代诗人杜牧《清明》诗: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,借问酒家何处有?牧童遥指杏花村”。关于诗中“杏花村”的位置究竟在哪里,文人墨客打了1000多年的笔墨官司,大致意见可归纳为两种,一种认为在今山西汾阳县,那里的杏花村至今仍生产著名的汾酒;另一种认为在今安徽贵池县西,向以产酒著名。不过,这首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五年(840年),那时杜牧正在池州(治今贵池县)刺史任上,所以杏花村在今贵池县西的说法较为合理。

  “荔湾渔唱”旧为羊城八景之一,荔湾今为广州市一区。在珠江中,原有一沙洲,南朝宋时因产荔枝,冬夏不凋,遂命名为荔枝洲。唐时渐与陆地靠拢,称“荔枝湾”,简称荔湾。

  今湖南长沙市西的湘江中,有一片沙洲,系由江水带来的泥沙经水力运动冲刷而成,西晋永兴年间(304—306年)始见记载。南朝时,因沙洲上盛产橘子而得名橘子洲。毛泽东《沁园春·长沙》中“独立寒秋,湘江北去,橘子洲头”的名句,则使橘子洲名扬天下。

花卉、树木与地名

  桂花也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,广西桂林与它有着不解之缘。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先,曾开灵渠而越过五岭攻取陆梁地,置为桂林、南海、象郡三郡。这桂林郡,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县西南,因当地桂木丛生、桂树成林、桂花芬芳而得名,所以唐代诗人曹邺还有“桂林须产千株桂,未解当天影日开;我到月中收得种,为君移向故园栽”(《寄阳朔友人》)的诗。至今,广西仍盛产桂树。“桂林郡”一名后来消失了,南朝梁天监六年(507年)新置了桂州,仍以桂树为名,并在大同六年(540年)迁治于今广西桂林市。尽管桂州日后曾改名为始安郡、建陵君、静江府、静江路,治所均在今桂林市不变。明初改置桂林府,作为广西省会前后长达250年,直到新中国建国初期,省会才迁往南宁。

  桂林山水,南宋以来即享有“甲天下”的盛誉,以至于它在今天中国十六名胜中排行第二,“桂”字也成了广西的简称。当然,不独广西盛产桂树,在广东珠江口西侧,北宋有个香山盐场,南宋绍兴二十二年(1152年)划出附近几个县的海中洲岛建立了香山县,因境内五桂山位于热带地区,桂花常开、花草芳香,故名香山。1925年,为纪念伟大的孙中山先生而将它改名为中山县,1983年撤县建市。

  芙蓉也是花。四川成都以“一年成邑、二年成都”而得名。五代时,前蜀、后蜀均定都于此,后蜀国王孟昶在扩建罗城时命令在城墙上遍植芙蓉,九月芙蓉花开,繁花似锦,盛开的花朵把整个城市装扮成一个美丽的大花环,从此成都有了“蓉城”的美称。

  在河西走廊的东端,今甘肃武威市东南,西汉时曾设立过一个苍松县,系因县南山上松林参天、森林茂密而苍劲得名。尽管后来曾改名为仓松县、昌松县,作为一个县继续存在着;但唐朝中期废掉这个县后,再也没有恢复,如今武威市的南山,松树已非常罕见了。

江西古称豫章。豫章本义是指大的樟树。西汉置豫章郡,治所设在今南昌市,辖有今江西全省境域。清朝末年,鲁迅的祖父在江西做官,他希望这位长孙将来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,便给小鲁迅取字为“豫才”,意为“豫章之才”。江西中部浙赣铁路与赣江交汇的地方,有个以樟树直接命名的樟树市,是全国有名的“药都”,五代南唐时置为清江县,1988年升格为樟树市,历史上它是赣江中下游水陆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,尤其以中药材集散地著名,明清以来享有“药不到樟树不齐,药不过樟树不灵”的美誉。

福州今天是福建省省会。北宋治平年间(1064—1067年),福州知州张伯玉通令州城之内家家户户种植榕树,十几年后,绿荫满城,夏天也挨不着太阳的暴晒了。从此,州民广植榕树养成了社会风气,福州也被叫作“榕城”了。现在,福州大街小巷还有不少根须垂挂的古老大榕树,点缀市区,形成了独特的景致。福建南部的海港城市泉州,宋元时代曾为我国第一大外贸港口,五代闽国在扩建子城时环城遍种刺桐树,所以泉州别名“刺桐城”。

新疆首府乌鲁木齐,一般解释为维吾尔语“优美的牧场”之意;但据最近考证,在维吾尔语形成之前的唐宋时期,“乌鲁木齐”一名即见于古和阗塞语文书的记载,意为“柳树林”。乌鲁木齐地处天山北麓,自然条件比周围地区要好,以“柳树林”命名当然是顺理成章的事。清光绪十年(1884年)新疆建省时,就选定乌鲁木齐作为省会。

柳条边是清朝在东北设置的边墙。先用土堆成高、宽各三尺的土堤,然后堤上每隔五尺插植柳条三株,中间用绳子连结起来,形成一条柳条篱笆,篱笆墙外挖了深深的濠沟,是为柳条边。东北是满清王朝的龙兴之地,又盛产人参、鹿茸、貂皮、珍珠等贵重物品,为了阻止汉人前去采挖,早在顺治年间便修建了柳条边(称“旧边”),以威远堡(今辽宁开原县东北)为中心分为东、西两段,东段从威远堡起,往东南延伸到凤凰城(今辽宁凤城县)南大东沟,西段从威远堡西南行,直至山海关附近与长城相连,全长1950里,设有兴京、凤凰城、法库、梨树沟等十六、七个边门,因为它把盛京辖区围绕起来,所以也叫盛京边墙。到了康熙初年,又筑了柳条边新边,从威远堡向东北,一直展筑到松花江畔吉林乌拉(今吉林市)下游的法特哈地方,全长690里,设有四个边门。新、旧边全长2500多里,结成一条呈“人”

字型的边墙。各边门有门卫把守,稽查出入,来往行人必须走边门门洞,不得翻边越壕,否则以违禁论处。直到晚清以后,伴随着闯关东人数的日益增多,东北的膏腴黑土大多垦为耕地,柳条边的作用也就废弃了,如今仅存一些残迹。柳条边既是统治者禁止人们到边外采人参、放牧、打猎的一个柳条篱笆,也是当时国内政区盛京、吉林与直隶、蒙古的分界线,并非国界线。前苏联的御用文人千方百计在柳条边的“边”字上做文章,硬说“边”就是边界,柳条边就是“清帝国的边界”,是“帝国北部疆界的标志”。这种说法是荒唐的,是别有用心的。

植物地名与环境变迁

黄土高原是历史时期自然物件变化最大的地区,主体地域在今陕西、山西二省境内。现在的陕北黄土丘陵地区,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、自然灾害频繁、农业生产十分落后的一个革命老区,原有的自然植被已被破坏殆尽,但历史上的状况并非如此。有人从陕北延安、榆林地区18个市县的地名档案中整理出600多个植物地名,其中以乔木命名的480多个、灌木命名的近40个、草本命名的约100个。就乔木地名来说,有野生树种,也有栽培林木,有表示树木数量的,如一把树、双树台、三杨树庄、四柏树等,也有表示林木年龄及其形态的,如大树梁、大树塘、老林湾、老柳树沟等。植物地名的结构一般是:“植物名称+黄土地貌名称”,如榆林山、杜木原、杏树梁、松树峰、柏树峁、槐树土焉、梨树土瓜、椿树台畔、枣林坪、核桃树湾、青杨台、柳树滩、榆桃涧、白杨树岔、枣杨河、桐树沟等,鲜明地反映了不同植物适宜生长的生态环境。这600多个地名所反映出的自然树种有榆、山杏、山桃、杨、柳、柏、杜梨、木瓜、椿、冷杉(枞)、桦、黄榆、松等10多种,栽培树种有枣、梨、桑、槐、桐、核桃等,灌木有红柳、酸刺、酸枣、宁条等,草本有白草、芦苇、黄草、艾蒿、地椒等。

这600多个植物地名,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过去这一地区某些植物的客观存在及生长状况,呈现出一派由多种树木构成的森林景观,但今天这里已看不到自然状态的森林,是一片草原景象,完全是由于人为的不合理的长期毁林开荒、滥施耕垦所造成的。铁的事实告诉我们,只有大面积地营造人工林、恢复植被,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黄土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;而植物地名所反映出来的不同树种的分布特点、分布地貌和分布范围,为今后拟定造林规划提供了有力的根据。

黄土高原状况令人担忧,北京及其以北的围场地区情况也不容乐观。北京西山现在几乎没有原始林木的残存了,但在地名上却保留了它们的影子,如昌平县的五里松林、白杨城、柏峪口沟,门头沟区的东、西胡林、檀木沟、松树、杨树地、榆树湾、椴木沟、杨木林子,海淀区的前、后柳林,房山区的柳林水、杨林水、榆树沟、榆树子、大黑林、八里松、檀港等地名,说明古代这里曾经有过大片的原始森林。而历史记载也证明,西山是盛产木材的地区;但在元、明时代,西山林木被大量砍伐。元代修建大都(今北京市)宫殿、衙署、寺观、房屋等所需大量林木,多半来自西山,有名的《卢沟运筏图》,以生动真实的艺术手法,对此作了极为形象的描绘。人们在图上可以看到从上游流下来的一行行木筏,在桥北的东岸有一处码头,桥南两岸则是巨大的木材转运站,那儿堆积如山的木材,正在用车马装载转运,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。明初迁都北京,修建宫殿的大量木材也来自西山,明末朱国桢《涌幢小品》载:“昔成祖重修三殿,有巨木出于卢沟,称之神木”。这些史实,充分显示了元、明两代西山伐木盛况和森林遭受破坏的严重程度。时至清代,西山的树木就不多了。只有保存至今的这批西山植物地名,仿佛向人们诉说着这里曾经是林森叶茂之区。现在我们见到的西山林木,多是建国后人工种植的。

木兰围场是清朝皇帝打猎游乐的场所,全称“热河木兰围场”,面积将近10000平方公里,大体上相当于今河北围场县境域。围场始建于清初,300多年以来,已由原来一个草丰水美、森林茂密、动物繁多的皇家猎场,演变为现在一个水土流失严重、生态环境趋于恶劣的沙化地区。其环境退化之迅速,令人触目惊心。

早在唐朝,这里属于契丹人自治的松漠都督府,辽朝时已被皇帝辟为狩猎之地,有“千里松林”之称。到了金代,东部立为松山县。

元朝定都大都后,东部为松州,北部为皇家围猎之所,并筑行宫,叫“围场行宫”。从此,便有“松漠围场”之称。以上地名,都与“松”

有关,可见当时松树在该地植被中所占的比重。在清朝初年,这里是蒙古诸部的游牧地,康熙二十年(1681年)以蒙古诸部敬献的名义被划定为皇家的禁苑猎场,定名为“木兰围场”,设立七十二围,不久康熙帝又赐名“万树园”,派满蒙八旗驻守。这72围名称,均系蒙古语,其中有十个围名是表示林木分布的,如巴颜木敦(“树特多的地方”)、毕图舍里(“森林茂密之地”)、图们索和图(“灌木丛多的地方”)、鄂尔索和图(“有灌木丛的山”)、巴彦布尔噶苏台(“柳灌丛多的地方”)、扎苏乌里雅苏台(“附近有杨树”)、默尔根乌里雅苏台(“杨树明显的地方”)、威逊格尔(“用桦树皮做的房屋”)、多们(“椴树地”)、爱里色钦(“树旁的河源”),其它如乌梁苏、纳喇苏图、楚克尔苏、海拉苏台等地名,也都分别表示有杨树、松树、杉树、榆树的地方,像毕图舍里、乌梁苏等地名还一直沿用至今。这些蒙语地名充分表明了清初围场的林木茂盛。

同治三年(1864年),清政府开放木兰围场。禁区打破了,这里成了汉、满、蒙各族人的杂居之地,人们根据森林的面貌用汉语命名了一批地名,如黑林子、长林子、四方林子、三道林子、五道林子、南大林子、干柴林子、箩圈林子、杨树林了、桦树林子、榆树林子、松树沟、松檩沟、柏松沟、杨树沟、榆树沟、榆木沟、桦树沟、梨树沟、柳条沟、黄榆栅沟、梨树甸子、松树梁、松树坑、千松柏、红松洼、扦松沟等,这些地名现在多为围场县(始置于1913年)的行政村或居民点。当时群众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:“清水河流一步过,树木遮天不见日”,“骑马湿透鞋,摔倒草来救;转眼不见人,风吹不见牛,坡地不见土,草铺一条路”。因此,开围初期围场的森林覆盖率至少在60%以上。

围场的森林树木,经晚清、民国、日伪统治阶段和剥削阶级的掠夺破坏及严重的森林火灾,资源逐渐减少,相继形成了一棵松、孤榆树、双榆树、四颗树、六棵桦、七棵树、六十棵杨树这样表示树木稀少的地名。到建国初期,围场的森林覆盖率已下降到只有7%左右了。

围场是首都北京绿化带的北部边缘部分,因地制宜采取措施,保证生态良性循环,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。

 
友情链接
 
Copyright © 2011 阜阳地名网 All Rights Reserved  皖ICP备10006818号-2 网址:www.fydmw.org.
电话:0558—2280366传真:0558—2289827 郑重声明:版权所有,禁止下载 法律顾问:朱 亚
地址:阜阳市鹿坎路656号 . 邮箱:电子邮箱:526995691@qq.com 监管单位: 阜阳市地名办公室 阜阳市网信办公室

皖公网安备 34120402000399号